當你真正認清自己時,才是你職業生涯開始的時候

sweet 2021/02/26 檢舉 我要評論

最近,小編關注到一部豆瓣評分 9.0 的新劇: 《她們創業的那些事兒》,由陳意涵、林心如等人主演。

講的是主角們在職場中陷入各自困境,被排擠、刁難、挖坑,因工作安排引發激烈衝突,但她們會用勤奮和努力解決工作中的難題。

後來一起創業,現實中創業能遇到的坑,她們也幾乎都踩過了——租門店碰到合同糾紛,開發出來的產品無人問津、給甲方報方案創意被盜......

這部劇很真實的,裡邊有一句話,戳中了很多職場中人的心:

「你在工作中,有感到幸福的時刻嗎?」

小編也把這個問題給到了同事們,得到答案有:

忙裡偷閒打個盹兒,客戶爸爸閉上了嘴兒;

下班前發了薪水兒,隨時能吃個零嘴兒;

......

相比於幸福時刻,關於工作,他們談的更多的是擔心和遠慮:

擔心 如果自己長期處在一個行業,自己的人生就會被定型,以後只能繼續從事同樣的工作,數十年如一日;

擔心如果自己選擇了事業而非家庭,那與另一半、孩子和朋友的感情是不是就會逐漸疏遠;

擔心時間長了,即使偶爾有轉行的念頭,也會因為無從下手而繼續為了生活妥協;

......

其實所有的疑慮和擔憂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問題:

我的職業生涯,還有其他可能嗎?

今天,小編就給你們講講 《他們轉型成功的那些事兒》

01/

小曼 says :

轉型是有一套方法論的

4 年前,出於對培訓的喜歡,我從銷售崗降薪轉到企業內訓。 

2 年前,有點迷茫,因為公司資源有限,發展前景不樂觀,未來方向是怎樣我也不清楚。

「換個工作就好了」,我想。 

有一次,真有個不錯的機會。可幾輪面試下來,我卻並沒有想像中的興奮。

照理說,也是知名公司,崗位福利待遇都比現在好。可...除了這些,工作內容並沒有什麼變化。 

「真的是你想要的麼?」我問自己。 

35 歲,職場 13 年。我想要的不是隨便再換一份工作,而是找到自己的職業方向。 

之後我上了職場再定位課程。越來越清晰的是:我熱愛培訓,我想從內訓師轉型成自由培訓師。

也是在課程中,我接觸到了優勢,我要成為一名優勢教練。 

1 年前,我認證了蓋洛普優勢教練。開啟了斜杠:付費優勢諮詢和輔導。 

今年 1 月,我辭掉了本職工作,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專注優勢培訓。 

 對於我來說,優勢是我熱愛且擅長的細分領域,1年的斜杠讓我對自己的價值也更自信。

我的轉型是成功的,一句對轉型的感受:

轉型是有一套方法論的。 學習方法論,不斷探索,就能找到。

02/

Mia says :

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之後

一切皆有可能

第一次職業轉型,是因為我恨透了原來的工作。

那時候我在石油公司做銷售,跟客戶吃飯都是先幹一(高腳)杯蒙古王再說。

吐過無數回之後,毅然決定不幹了,能找到啥工作是啥吧,反正老娘是不想在傳統行業做銷售了

於是去互聯網公司做 HR,工資減半,從小白做起,996...

還好,我發現了我不想要的是什麼。

第二次職業轉型,是因為我找到了我想要的是什麼。

那時候我在一家投行做 HRD,跟最優秀的同齡人共事,在北京最貴(之一)的寫字樓上班。

但我又辭職了,沒有工資,又繼續從小白做起,007...

還好,到現在還沒有餓死,而且在以一種更能接受不確定性的方式活著。

20 年前我不會想到自己會做 HR;

10 年前我不會想到自己會做教練;

5 年前我不會想到自己脫離一家所謂的「公司」還能活下去。

一切皆有可能,在這些可能之後,更重要的是不斷進行自己探索,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03/

軼之 says :

轉型並不一定要從零開始

我是一名公益行業職業從業者。

29 歲那年判斷行業發展空間窄,開始琢磨轉型進入商業環境。剛開始沒有完整的職業發展定位和計畫,只知道想逐步把公益變成副業。

2019 年底, 裸辭了互聯網企業商務工作之後,我進入了 有意思職場轉型課。

第一次,我對腦中所有天馬行空的職業想法做了梳理和規劃。

還記得課程中,我給自己列了3個理想職業:兒童博物館館長、社會設計師、諮詢顧問。

你猜怎麼著?

我在 2019 年底面試了一家兒童博物館公司,迅速自己否掉了這個方向;

然後在 2020 年中,興致勃勃地面試一家社會設計公司,在最後和創始合夥人的面試中沒有通過,意識到社會設計方向不對,PASS;

那剩下的最後一個諮詢顧問方向呢?

回首 2020,諮詢顧問是我摸索投入最多的一個方向。

我用半年時間,去了全新的城市做全新的工作——完全沒有接觸過的工貿一體數位化搭建和諮詢服務,然後和聯合創始人鬧掰, 第二次裸辭

用了 1 年的時間, 業餘參加 ABC 公益諮詢志願者,貢獻 300+ 志願小時,收穫前所未有的成長和肯定,重新審視公益知識對職業發展起到的「複利作用」。

還歷經了 66 天失業找工作的掙扎。

終於在第四季度入職現在的公司,專注做高淨值人群公益慈善解決方案的協力廠商諮詢,出任總監崗位,以副總目標培養。

我不覺得說自己已經算轉型成功了。但我肯定自己走在了對的路上,挺開心的。

而我對於這個階段轉型的最大感受就是:

轉型並不一定要從零開始,並不是要完全拋棄現狀。

04/

小睿 says :

不再依賴於任何外在的肯定

金融本碩的我,畢業後,順理成章地進入了理想中的大投行。

但工作幾年後,發現總部業務管理工作,生硬的制度流程,時間久了真感覺像手拿錘子一樣,看什麼都像釘子,於是心生逃離。

可是,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頂著房貸的壓力,不得不繼續這一份安穩。

直到有一天,看到段永平的 「 stop doing list」,醍醐灌頂。

不為清單,是一種思維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如果發現錯,就立刻停止。

盤算了一下積蓄,夠家庭幾年的開銷。

於是,2019年底,裸辭了準備創業。

不料,新冠疫情的到來打亂了所有節奏,陷入了巨大的壓力之中。

一個偶然的機遇,開始從事外貿工作,雖然辛苦卻樂在其中。

因為自來熟交朋友的能力,以及踏實真誠的處事作風,在疫情的背景下,和客戶沒有見過面竟然也談成了十幾單生意,結交了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算一個讓人欣慰的開始。

回顧轉型的這一路,當自己終於有勇氣,離開那個世俗公認的「好」工作和「好」頭銜,去追求熱情所在,並且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在路上的時候——

我知道,心中有了一份篤定和自信,不再依賴於任何外在的肯定,是真正屬於我自己的。

05/

東哥 says :

因恐懼結束,由恐懼開始

兩年前,我因為擔心外企在國內的發展,加上自己的工作角色似乎離技術越來越遠,心裡越來越不踏實。

擔心被裁員,失業的恐懼在我的心頭開始蔓延,我決定在外面開始尋求新的發展機會。

很幸運的是剛開始看機會,一個各方面都滿足的 Dream Job 就砸到了我頭上:

國內互聯網巨頭,雲計算產品線,海外業務IT培訓講師,工資+績效獎金+股權激勵。

拿到 offer 的那一刻,我覺得我的跳槽操作簡直就是教科書般的轉型成功案例。

不過,有句俗話說的好:當你給自己挖坑的時候,通常你都是挺開心的。

我和新工作的蜜月期剛過,衝突就接踵而至。

每天面對來自主管的各種質疑,已經有了生不如死的感覺。這時候, 我開始感受到另外一種恐懼……

幸好我這個人有個特點,我有很多好朋友好基友,良師益友。

在那段日子,我選擇了向外尋求幫助:

我跟已經在公司待了一段時間,很好的「活「下來的人取經;

我報名了有意思教練的轉型課程,雖然已經是我「轉型「一年之後;

我找自己的好朋友 Lily 教練,完成了8次的教練約談

……

四十不惑,活到現在我忽然看明白了,人生很長很長,你可能在職業初期根本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喜歡什麼,那都沒關係。

你也可能在某個不適合的領域幹了十年、二十年,才發現自己更適合的東西,那也沒關係。

你還可能在認為自己終於尋找到理想職業的時候水土不服,各種受挫,那也沒關係。

重要的是,在你漫長的職業生涯中,你能夠 逐漸探索出自己的職業甜蜜點。

直面轉型必然有的困難以及進入新行業,新角色必然帶給你的文化和認知的衝擊。

- 最後 -

小編 says:

看來以上成功或者在成功的路上的轉型故事,有意思教編輯部想跟正在考慮轉型或者已經在轉型中的同學們分享幾點轉型心得:

第一,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切忌斷崖式轉型。

要多去瞭解這個行業或者職能,跟業內的人士多聊一聊,到底人家內部是什麼樣的。很多東西看起來很光鮮,背後並不是那樣。

第二,要給自己一些時間。

《原則》那本書說轉型一般需要至少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所以不要太早下結論說這工作不適合我/我轉型失敗了。

把自己歸零的時候一定是痛苦的。

也許你年紀大了,不太能接受這種歸零的痛苦。但既然你把自己歸零了,那你就要有歸零的心態。

第三,尋找專業的幫助。

就像小曼的經驗總結:轉型是有一套方法論的。

尋找職業定位,其實是一門社會科學,如果有人指點運用好的方法論,其實可以大大節省時間,避免走很多彎路。

另外, 在你特別迷茫、焦慮、沮喪的時候,教練的引導和陪伴,能夠幫你充分地瞭解真實的自己,真正找到事業第二春。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