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了 2 個月沒拿下的 case,00 後實習生搞定了。」

sweet 2021/02/22 檢舉 我要評論

小林最近很焦慮,自己跟了2個月的項目沒有談成,結果被新來不久的00後實習生談妥了。小林覺得最近領導和同事的看待他的眼光都不一樣了,自己混跡職場多年,竟然比不上一個實習生。

最早的 00 後已二十出頭,他們已經開始以實習生的身份出現在職場中。他們具有和80 後、90 後完全不同的視野和思維,「後浪」奔湧不斷,已經開始抄前浪們的後路了。

作為混跡多年職場的前浪,除了擔心自己被同齡人取代以外,還要考慮被後浪取代。但是,不同年齡段的職場人各自具有自己的屬性,發揮自己的優勢,緊跟時代,補齊短板,就能讓自己成為具備競爭力的存在。

「後浪」來襲,破圈優勢引領向前

人生唯一確定的就是不確定性,時代發展下,競爭無處不在。職場的競爭中,不分年齡和圈層,唯一成為競爭優勢就是能力和價值。

「後浪」之所以能成為有力的競爭者,是因為他們具備新生代力量的獨特優勢,在時代的打磨下更加契合發展切入點。

01/

思維多元,易於接受新鮮事物

後浪們易於接受新鮮事物,擁有多元思維,他們對新時代的敏感度高,能夠緊跟時代潮流,思考問題很能適應當前社會需要。

他們思維多元,能夠通過不同角度進行分析解讀,有時候能切入不同的角度呈現出新穎的解決方案。

查理•芒格說:「長久以來,我堅信存在某個系統——幾乎所有人都能掌握的系統,它在你的頭腦裡形成一種思維模型的框架。有了那個系統之後,你就能逐漸提高對事物的認識。」這種多元化的思維模型,對職場的發展有正向推動作用。

02/

敢於創新,勇於自我表達

《二十不惑》中,薑小果就是一個勇於自我表達的人,在進入公司後的第一個商業計畫書方案彙報比賽中,即使是在競爭對手都是清華、北大出身的高材生情況下,依然靠主動展現自我的能力獲得了第一名。

馳騁多年的職場人經過積澱,行事謹慎,隨之帶來的也是容易不敢創新,而職場後浪們更具備創新的勇氣。

成長時代的不同,他們也更勇於自我表達。我們常說,職場中要善於表現自我,這樣在職場才能獲得更多青睞,也能讓自我能力被看到。

03/

注重自我,優先自我實現需求

新生代的後浪更注重自我參與帶來的滿足感,喜歡在團隊中表現自己,從而獲得肯定,得到自我實現需求層次的滿足。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的追求是個體對追求未來最高成就的人格傾向性,是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馬斯洛》中說:「自我實現不只是一種結局狀態,而是在任何時刻在任何程度上實現個人潛能的過程。」

對於自我實現的追求,能夠不斷促進追逐目標,在激發自我能力和持續提高中實現螺旋式增長,這是一種持續進步的過程。

「前浪」持續賦能,保持不可替代性

職場「前浪」因為一定經驗的積澱,具備自己的競爭力,但是凡事都有相對性,沒有誰是永遠不可替代的,只是替代的時機和成本問題。

作為職場前浪,也要時刻保持危機感,以成為「不可替代的人」為目標,提升自己的能力,做好自我規劃的戰略佈局,保持自我競爭力。

01/

持續賦能,塑造用戶需求畫像

位元組跳動實行「大中台,小前臺」戰略,中台相當於資料中心,每天收集、挖掘各種各樣的資料。公司真正的競爭力是外界看不到的,那就是不斷向內部生長出越來越清晰的用戶需求。用戶需求的畫像才是他們獨一無二的競爭力。

職場競爭力同樣如此,為自己持續賦能,塑造用戶需求畫像,不管是上級用戶還是跨部門用戶,在畫像描繪的基礎上,提供相應的能力輸出,就是自我價值的展現。

陳春花曾說,未來的組織管理中最核心的價值其實就是我們怎麼去賦能和啟動人。持續地成長是組織管理中的核心,同時也是職場人自我管理中的核心。對於用戶需求的精准定位,並對相應的能力進行匹配,持續賦能,這是個人競爭力的優勢所在。

02/

四度解碼,實現效能最大化

生涯四度理論中,四度包括高度、寬度、深度、溫度。通過生涯四度,重新定義自己的發展方向,做好自己的人生戰略規劃,並不斷提高影響力,分享踐行,追尋效能最高路徑。

應用更加廣闊的視角思考問題,以不同的維度解決困局,不僅僅是自我規劃,也是問題解決的方案。

通過四度解碼自己的職場,不僅僅是方法論,還能夠實現自我成長、自我超越,有利於人力資源合理配置,也就實現了自我效能最大化。實現自我效能最大化,時對自我能力最大的尊重。

03/

主動出擊,匹配優化滿意度

組織發展過程中,崗位相對應的要求也會不斷發生變化。從業者需要主動出擊,調整自我能力,而不是在發展過程中被動學習。

在主動適配的過程中,優化能力,提升組織對崗位從業者的滿意度,從而提前儲備力量,做好職業晉升的準備,除了勝任現有的崗位以外,還要掌握目標崗位所需具備的能力,以免發生不勝任晉升。

《彼得原理》一書中提到:在層級組織中,每一個員工都有可能晉升到不勝任階層。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職場人需要做的就是提前做好能力準備,在晉升機會到來時可以水到渠成地接下,或者有新的發展機遇時主動爭取。

寫在最後:

短片《後浪》中何冰說:「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與否定,內心強大的人從不吝嗇讚美和鼓勵。」這是前浪對後浪的肯定,也是傳承的力量。前浪和後浪是相互學習的群體,也是共同促進的存在,相互汲取力量,才能向陽生長。

不管是前浪還是後浪,大的職場環境中不會給予每個人予以區分。職場競爭中也不會對誰手下留情,除了在自己的領域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外,別無他法。

李誕在《人物》雜誌的採訪中透露:過去的李誕想當一把亮出來的刀,現在他更願意成為一個裝好刀的鞘。

前浪在和後浪的相處中,也更應該明白,有些實力不一定是鋒芒畢露,傳承和管理的力量能夠相互融合,前浪除了在競爭的前臺展現力量以外,中後臺的管理更需要前浪的支援。

每一個職場人在內心深處都是不甘落後、不甘平庸的,職場人的底色就應該是持續成長!

借用《入海》歌詞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對於未來的想法,有太多疑問沒有回答,關於麵包和理想,還有平凡和偉大,那就這樣出發,做一朵有趣的浪花,奔湧向前!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