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真是越來越有意思了。
我之前就說過,2020年是投資困難的一年,沒賺到錢的人很多,像我一樣賺到大錢的人很少。
到2021年,還是收割之年。
拜登霸王硬上弓,美國1.9萬億大放水。
在美元的世界貨幣霸權地位下,各國央行沒法坐以待斃,只能跟著無節操印鈔,萬物必然暴漲。
除了錢的泡沫,還是錢的泡沫。
窮人受害,屬於有錢人的一場遊戲愈發狂歡。
1
擁有資產,才能不被收割
今年市場情緒怎麼樣?我用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的一個理論來跟你說說: 隧道效應。
你在隧道裡突然堵了車。
起初看到大家都堵著,你覺得也還能忍受。
可等旁邊車道暢通無阻,你所在車道還是紋絲不動。你開始憤怒又恐懼: 都是堵車,憑什麼?
2020年和2021年至今的資本市場就是這樣。
一邊是漂亮50,一邊是要命3000。
一邊是深滬房價突突往上漲,我資產直接翻了好幾倍;一邊是哈爾濱、天津等城市房價跌回4年前。
你以為暴漲真的是市場火熱?
想多了。
那只是富人在搶奪核心資產升值而已。
自去年疫情以來,全球都在瘋狂印錢。而大水漫過,首先上漲的不是物價,不是工資,是資產。
擁有資產,才能不被收割。
有錢人正是知道這一點,才會提前搶跑。
除了豪宅和股票,像我這樣的,還在買豪車、買高端保險、買年金、買理財、買信託……
這是一場錢的泡沫,可如果這次沒賺到錢,等泡沫破滅,央行再次放水救經濟,你會被再洗劫一次。
窮人越窮,富人越富。
這就是真實的2021年,魔幻的2021年。 再不買資產,你只能淪為這場財富收割遊戲的韭菜。
2
只談收益不談風險,是在耍流氓
資產一定要買,但買資產不能出錯。
這些年教訓巨多,15年買股的、16年做風投的、17年買房的、18年買空氣幣的、19年買P2P的……
買對了能躺贏,買錯了淚兩行。
超出自己認知范圍內的,一定不要碰。
而且投資和創業一樣,性格決定小贏還是暴富。
不同的人,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不同。
有的人風格激進,買的就是心跳,大起大落;有的人不能忍受虧錢,輕則睡不著覺,重則跳樓自殺。
像我就是典型的激進派。
說真的,我不怕虧錢,哪怕全虧了影響也不大。
更重要的是,我也不大可能虧錢。
一來我對自己選標的、選資產的眼光,還是挺自信的。我重倉的不是資產,是我自己的信仰。
二來即使某一資產下跌,我持倉中的其他資產也可以拉高,長期來看組合收益差不到哪去。
小孩子才糾結一時漲跌, 有錢人都是資產組合。
我們在做投資時,要跳出單一角度,學會成熟的多元化配置框架,用組合分散風險,避免黑天鵝。
要站在更高的維度:
賺錢是能力,理財是水準,風控才是金融的核心。
3
長期90%的收益,都來自資產配置
投資只有一個原則——
那就是在不確定中找到確定性的增長。
這也衍生出兩類普通人必須配置的資產:一類是不確定性的,一類是確定性高的。
兩類資產的弱相關性越大,長期組合收益越高。
我一直跟你們說,新手在能力不足時,要守住手中的財富,先買確定性高的,再買不確定性的。
這兩類資產,我自己也都有涉足。
①不確定性的:
收益和風險成正比,資產的不確定性大,可能獲得的回報越大。擁抱風險,才能積累巨額財富。
股票和房產,是貨幣寬鬆下的主要蓄水池。
房產的確定性比股票高,但三四線風險大,要買就買一線,像我深圳灣的房子隨便就漲個幾百萬。
總的大方向上,股市和樓市每隔幾年都有一次脈衝式上漲,抓住一兩次熊轉牛就能賺得飛起。
②確定性高的:
確定性高的,是低風險「固收+」資產。
這類資產不求高收益,主要用來對沖我的股票,預防黑天鵝或家庭意外,怕突然生個大病等。
可以買債券、打新、債基、貨幣基金、保險等。
但也要做好長期看跌的準備。
說過很多次全球大放水,利率走低是必然的事。
像我因為在香港待過幾年,會配置一些固收年金作為養老金,美國成熟投資者也有這個習慣。
所有的金融工具,只有年金可以穿越熊市,不怕任何動盪,還鎖定利率,是無風險收益最高的。
有固收+年金打底,股票或基金長期拿住,再加上房產、比特幣等,根本不擔心賺不到錢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