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琳:在不確定的職場上爬得高、走得遠,必須改變這3種確定性思維

sweet 2021/02/22 檢舉 我要評論

年前,應《哈佛商業評論》邀請,我參加了2020年新增長大會,和來自學界、商界的眾多大咖,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如何打造職場續航力。

雖說相比起世界其他各國,我們已經提前走出疫情陰霾,但經濟下行和就業緊張依然構成不小挑戰,讓職場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加劇。

面對職場變化新趨勢: 退休延遲、遠端辦公、工作生活平衡、內卷焦慮及財務壓力等,個人和組織該如何打造職場續航力?

01/

什麼是職場續航力?

VUCA 這個名詞被提出來已經多少年了,但除非你是搞人力資源,組織發展的,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它不過就是個洋氣的名詞。

但一場疫情,讓大家真真切切的感受到 VUCA 了。

一夜之間,傳統的線下商鋪接連倒閉,線上的電商、微商、直播帶貨卻是如火如荼。

我以前在外企工作,曾經有一段時間,因為各種兼併重組,公司的組織架構變動比較頻繁。

員工經常問我: 「老闆,什麼時候才能不變啊?」

那時候,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還沒明白一個道理:

一家企業,只要是活著的,就會變,就該變。無論是為了生存,還是為了發展。

美團創始人王興說過:

【「變化」這個事情,其實是一波又一波的,一波和一波間隔時間越來越短,每一波帶來的衝擊比上一波更大。】

只不過,在變化的過程中,要麼是員工跟不上組織,要麼是組織跟不上員工,要麼就是大家本來就不是同路人,跑的方向就不一致。

職場續航力就是驅動你跑得更遠的力量。

左:招商信諾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精算師、首席市場官蔡廉和先生

右:雀巢(中國)有限公司大中華區人力資源高級副總裁李紅霞女士

02/

如何提升職場續航力?

無論是個體還是組織,想要打造自己的職場續航力,只能不斷理解變化,適應變化才能和變化做朋友。

在我看來,以下三個變化,是每個職場人都不容忽視的。

- 以前拼高度, 現在拼維度 -

經過這場疫情,各個企業都更加重視「戰略升維」了。 

目的就是要找到之前在低維空間裡看不到的的戰略選擇,從而找到「破局點」,實現飛躍式發展。

作為個體也一樣,我們也要為自己做個人戰略升維。

這個「升維」並不是指的職位,因為職位的高度,不代表思維的高度。

而且職位今天有,明天說不定就沒了。就算你拿title 出來唬人,也不會像以前那麼有作用了。

有一次一家互聯網公司請我們做培訓,我推薦了一個很牛的老師。沒想到對方 HR 卻說:

「在我們這兒,英雄不問出處。老師的 Title 有多厲害沒用,下面的人不認那套。一張嘴能 hold 得住才行。」

所以說,以前拼高度,現在拼維度 —— 思考和執行的維度。

單純的執行工作,無論執行的有多好,無論今天的薪水有多高,都不能保證你走的更遠。

在執行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加入時間維度,思考下一步會怎樣?3年5年後會怎樣?這就是我們說的 戰略性思考

如果能加入其他部門,外部客戶的視角,而不只掃自己門前雪,就是 系統性思維

只有站在不同的維度,才能理解變化。也只有理解了變化,才能夠應對變化。  

如果你在思維上永遠能想的比別人高一兩個維度,總是能透過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用長期規劃來解決短期問題,用高維來解決現存矛盾衝突的問題 ;

而在執行上,你又總是能降的比別人低一兩個維度,能夠腳踏實地的把事情做成。

那你就真正無敵了!

這就是所謂的 「升維思考,降維打擊」—— 既能站在更高的維度看清方向,又更敏捷快速地解決問題。

- 以前拼時間管理, 現在拼精力管理 -

前兩天,我碰到一個之前合作過的老師。她說她打算全家搬到泰國去,因為那兒的國際學校便宜。

我說:「那你怎麼講課啊?」

她說:「我把所有的線下課安排在每月的前兩周,然後後兩周就做線上好了。」

疫情,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且不可倒退。

大家一旦意識到在家其實也可以完成很多以前想像不到的事情,就再也不想回到原來的狀態了。

但在家工作也並不都是那麼美好。

早上從床上滾下來,扒拉兩口飯,滾到書桌上開始開會,中午再滾去做飯,晚上還要在越洋電話和輔導作業中周旋......... 

微信步數不足200,卻還是雞飛狗跳,比去公司上班還累。

這種情況下,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完全取決於你是如何把工作和生活融合的。

你需要學會精力管理,而不是時間管理。

時間是有限的,每個人都只有24小時,再怎麼管它也是固定的。但精力的儲備與品質是沒有定數,可以一直擴充和重建。

精力,才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尤其是作為領導者。

「領導是團體精力的統籌人。他們首先要具備個人精力管理技巧,然後才能調動、集中、投入和維持團隊的集體精力。」

                                       ——《精力管理》

- 以前拼速度,現在拼加速度 -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是在平地,直線跑道賽跑,想要贏,拼的肯定是速度。

而後疫情的 VUCA 時代,我們的跑道是山路,高低不平還九九十八彎兒。

所以你就需要具備彎道超車的能力

舉個例子,我有一個做HR的朋友,去年1月去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做產品經理,負責一款跟人才相關的APP。

我說你一沒業務背景,二沒互聯網背景,咋做?

她說:」學唄!反正我是不想再做HR了。「  

這種在面對全新的情境下還能迅速學習,並且把學到的東西應用在新場景的能力,就叫做學習敏銳度

最近見到她,她又去了一家創業公司做HR老大。我說你不是再也不想做HR了嗎?怎麼打臉了呢?

她說:「現在我知道怎麼帶著做產品的思路來做HR。所以確切的說,我現在不是HR,而是人才產品經理。」

這就是彎道超車。

它對一個人的要求更高,不但需要學習能力強,還要知道學什麼,用什麼方法學,跟誰學? 

左一:《哈佛商業評論》執行出品人齊馨女士

03/

 不確定的時代

要用新的學習方式

疫情,不但改變了大家工作的方式,也改變了大家學習的方式。

以前,像職業生涯規劃這種課程,我從沒見哪家企業想過為員工買單。

第一次有客戶來找我要這個課的時候,我跟對方 HR 確認了兩次,你就不怕把員工規劃跑了?

但就像《不拘一格》中所宣導的, 員工要為自己的成長負責

自己都不琢磨著怎麼找到自己的優勢,都不想著怎麼把自己的能力和崗位匹配,總想讓老闆、HR 來負責,這樣的員工,早晚會被淘汰。

以前,培訓更像是一種福利,形式大於效果

培訓師負責把學員哄的開心,課上各種五顏六色的物料,拍出來照片顯得熱鬧,HR也好交差。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什麼高大上的版權課,不能解決問題也是瞎掰。

HR和老闆們越來越實際,不光看是否學到,還要看能否做到。

不但學習的內容變了,學習的形式也變了。

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 線上+線下(Online Merge Offline) 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而這也正是我們的專長。

在過去的幾年,很多知名企業都和我們合作,通過這種模式為員工賦能溝通和領導力。

比如:幫助一線經理人迅速提升帶人能力的【一線經理成長特訓營】,提升跨部門合作話語權和影響力的【職場影響力實戰營】,【故事力職場溝通實戰營】等等。

除了能力提升,很多企業意識到提升認知和價值觀對齊,才能讓員工跟企業一起跑得遠。

而團隊一起共讀書就成了一種羽量級的學習方式,員工從單純被動的聽課,變成主動的讀書,討論,共創,最後將結果進行落地。

總之,你既然想要讓員工主導自己的成長,就需要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體。 

—— 寫在最後 ——

面對不確定的職場,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的確定性思維,學會在無常中尋找有常,在有常中等待無常。

讓變化成為我們的朋友,而不是敵人。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