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看到薇婭最為細緻的一份作息表總結,不禁讓我感歎:「真的夠狠」。
每天12點以後下播,按照重要程度開始工作:
首先進行選品對接,工作人員把所選的品類交給薇婭,做最後一輪拍板,大概需要持續兩個多小時。
接著進行一些沒辦法推掉的節目採訪,一直到淩晨4點。
最後需要進行活動策劃和自媒體拍攝,大概忙到淩晨6點。
一旦出現緊急狀況,薇婭的睡覺時間就會延遲到早上8點甚至10點。
下午4點雷打不動到公司準備,一般情況下,晚上8點都會準時開播。
薇婭的團隊離職率非常高,工作強度可想而知,然而一旦你留下來了,你將會很快習慣這樣日夜顛倒的生活節奏。不只是薇婭,各大主播以及後勤人員的工作強度都有過之而無不及,直播行業內卷已經嚴重至此。
各行各業內卷化的當下,我們每個人都變得疲憊不堪,那麼尋找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法則就顯得尤其重要。
1
設定任務優先順序 ,
為重要的事保存精力
很多人在職場中都會有這樣的困惑 「事情太多,時間不夠用」,每天都有太多的瑣事雜事,工作永遠也完不成。這種情況需要你停下腳步,好好檢視一下自己的工作情況,為什麼別人能完成,你卻不能完成?
你連續刷一下午的抖音,卻沒意識到3個小時已經轉瞬即逝;
你上班路上刷手機,到站後卻想不起來這一小時到底幹了什麼;
你每天坐在辦公室十幾個小時,到底有多少時間真的投入到亟待解決的任務上呢?
曾在一篇文章看到一個經典的模型,美國第34任總統艾森豪提出的 「重要性-迫切性模型 」,提到時間管理,就必然會被提及的經典模型。
該模型的模式是這樣的:按照任務的重要程度和時間的急迫程度,把任務分成四種類型: 「重要-迫切」任務,「重要-非迫切」任務,「迫切-非重要」任務,「非迫切-非重要」任務。
△如圖所示
四種類型的任務我們很清楚該放在什麼位置,關鍵的就是第一、第二種類型的任務該怎麼協調呢?
文章中提出一個新的概念 ,長期任務和短期任務。完成短期任務,就把「重要-迫切」任務置於首位;完成長期任務,則將「重要-非迫切」任務置於首位。
在職場工作中使用該模型進行任務規劃後,理論上大部分任務都屬於長期任務,一旦出現緊急狀況,即一些無法預先規劃的情況,只需要調整任務次序,先完成「重要-迫切」任務。
按照該模式將重要的事最先做完,能有效應對突發狀況, 避免自己每天周旋在莫名其妙的「急事」當中。把關注點放在每天要解決的最重要的事情上,將緊急任務前置,將會 大大降低時間壓迫感,在進行其他事項的時候,就不會慌亂。
在職場上,如果只懂得悶頭努力,壓榨自己的每分每秒,短期之內或許能行得通,但長此以往必定崩潰。我們每天的時間有限,但任務卻越來越多,我們都不願意在激烈的競爭中處在劣勢,想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情,如若不做好規劃,是不可能的。
時間花在哪裡,你的關注點就聚焦在哪裡,結果也就會出在哪裡。為最重要的是保存精力,減少一切不必要的損耗,將「時間」和「任務」進行配對,找到兩者搭配的最佳組合,工作效率會提高很多。
2
非緊急事件,
你的核心競爭力來源之一
優米網的CEO王利芬如是說: 「人的核心競爭力超過一半來自不緊急的事:讀書,特別是讀那些非實用性的書;鍛煉身體;與智者交朋友;潛心一到兩項業餘愛好;廣交朋友並為他們做事情。」
有個同事每天上下班坐地鐵、坐公交通勤。剛開始也只是無聊的刷刷手機,或者漫無目的地看人來人往、車流不息,想放空自己,腦子裡卻被工作的壓力占滿。偶然一次機會,他在一個公眾號聽到了百家講壇的一期節目,覺得很有意思,於是路上的這段壓抑的時間,無形中成為了一種別樣的職場充電時間。
就這樣持續了整整一年,他的心裡自然裝下了不少經典案例和故事,跟客戶聊天的時候妙趣橫生,經典故事張口就來,整個人的精神狀態也隨之大大改善,業績一下就上去了。
學會 運用好職場中的碎片化時間,停止閉門造車,主動連結牛人,保持開放的心態,多做一些看似無用,實則有用的事情, 能 在無形中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約伯斯年輕時非常癡迷書法,他為此專門上了裡德大學,因為裡德大學有全美最好的書法教育。
約伯斯說:「我那時癡迷書法,僅僅是出於喜歡,沒想過它在生活中有什麼實際應用,但沒想到十年後進入IT行業,我竟然用上了書法課裡學到的東西。十年後,我設計第一台蘋果電腦時,便把「書法」運用到了字體設計中。」
於是世界上便有了第一台可以實現字體排版的電腦,很多人也因此愛上了蘋果。約伯斯還在演講中總結到:「如果當時我沒有去學書法,個人電腦就不會有這麼豐富的字體,也不會有這麼賞心悅目的字體間距。」
人生就是這樣,你不可能有先見之明,但你必須相信某些東西:愛好、勇氣等等,這些東西遲早會在未來某一天串聯起來,讓你的生命綻放光彩、與眾不同 。
3
越是自律的牛人,
時間顆粒越細
真正的高手都是持續性自律。
赫胥黎說:「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時;時間也最偏私,給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時。」
真正的牛人,都具有把時間顆粒度做細的能力,每個人都擁有同樣的二十四小時,然而每個人在相同時間內完成的工作數量卻大不相同。有的人一天能完成五件事情,而有的人一天一件事情也做不好。造成如此差異的原因就在於「自律」二字。
韓雪的作息時間表
我看過韓雪的時間安排,每天7:30起床,3分鐘洗漱,5分鐘上妝,把每分每秒的時間都做到了效率最大化。我也看過周迅的採訪,一般情況下她都9:00上床,10:00睡覺,早上5:30起來練功。
周迅如是介紹:「我持續了半年這樣的生活,就感覺整個人的身體、精神狀態都特別好,而且你會覺得時間特別多,特別夠用。」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沒辦法像牛人那樣把時間顆粒度做細,因為在日常工作中,你對時間的預估能力往往不足,偏差難以避免。例如你完成一份文案寫作,你覺得自己20分鐘就能完成,結果花了40分鐘,那麼你後面的計畫就都會被打亂,就很容易對工作產生挫敗感。
我們應該學著將自己的時間顆粒度越做越細,只有通過對自己的長期觀察,才會知道自己到底在什麼樣的時間、需要多長時間,能完成什麼樣的事情。
只有通過 精確的安排 , 才 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時間成本 。 細化時間節點,能讓你有緊迫感,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天任務的完成率。當你的時間顆粒度越來越細緻, 越能體現個人對時間的使用率, 那麼你的時間也會更加的值錢。
▽
寫在最後
準確來說,時間並不能管理,人只能管理自己處理事情的思維方式。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人能在一年之內完成很多事情,而有的人回顧自己的一整年,卻感覺一事無成。
管理時間,其實就是管理自己的人生。
與其抱怨時間不夠用,不如踏實下來,設定自己的任務優先順序,運用好碎片化時間,讓自己變得自律,時間管理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促進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