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被公司「無償徵用」,該怎麼辦?

sweet 2021/02/19 檢舉 我要評論

前幾天,在公司戰略研討會上,身為副總的王波與HRD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爭吵,雙方互不相讓爭得面紅耳赤,最後以王副總拍桌摔門離開會議室而告終。

原來,新年第一個月過去了,眼看制定的業績目標完成資料很不理想。王副總在會上提出「全員行銷」的理念,要求員工每天在朋友圈推送公司產品資訊,並將此納入考核要求,這遭到HRD的強烈反對。

讓我想起2020年國考申論的熱點案例,在重慶渝北區上班的小何每天都要在朋友圈發佈公司的活動資訊,公司定量考核點贊數和轉發數,將此與員工收入直接掛鉤,引起頗多爭議。

在微信內容生態圈,朋友圈作為人際關係連結及輸出展示視窗,定位上屬於個人私有化產物。而朋友圈被強制公有化,是經營者嗅到私域流量的商機,也透露著管理上隱藏的秘密。

員工朋友圈被無償徵用

背後隱藏著什麼?

1、經營者販賣業績焦慮的表現

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震盪下行,科技創新及數位化管理讓企業之間競爭日趨加劇,新的經濟范式下一些不確定因素短期也會影響業績目標的達成。

身為企業經營者,看著時間流逝,對業績的焦慮愈發明顯,為達目的使用渾身解數。員工朋友圈這個蘊藏資料流程量的「處女地」,會被他們認為是業績增量的絕佳機會,自然緊盯不放。

有位心理學家說:「我們的壓力、焦慮和問題的產生皆是因為沒有看清事情的全貌。」王副總就是這樣,面對業績的差距,提出讓員工用朋友圈銷售的想法,這是典型的業績焦慮表現。

而經營者身陷焦慮的木馬程式,做出的決策往往會導致目標產生偏差,很容易觸發隱藏的風險機制。

2、企業與員工契約關係的認知偏差

員工在辦理入職時,會遵循自願平等的原則與企業簽署勞動合同,約定好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屬於合法合規的契約關係。員工付出腦力或體力勞動來換取工資報酬,企業支付工資報酬來換取員工的勞動成果,你情我願,雙方都是有契約精神的。

但這種契約精神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微妙的變化。企業作為用工方,會評估人力成本,核算投入產出率,慣性思維期望員工付出多一些;或發現員工的價值未能達到預期,產生心理不平衡,想要佔用員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這時契約關係的天平發生傾斜,企業的主觀判斷會占取上風,把員工當成私有財產,認為員工的朋友圈公有化是正常現象。而員工作為獨立的個體,會感覺自由被剝奪。

這種認知的偏差,勢必會引爆矛盾焦點,給企業帶來無法預估的風險。

3、企業文化的嚴重失衡

閨蜜燕子在一家大型民企上班,公司管理非常規范化,所有假期都按照國家法定假期辦理。這本應是件好事,但每到春節假期,燕子就頻頻找我訴苦,疑似對公司心生怨氣。

春節是全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遠嫁的她希望能回去與家人團圓過節,考慮到春運票務緊急,想提前兩天出發,沒想到被老闆訓斥一頓。老闆認為平時已經給足假期,再請假就是貪心不足,更是沒有責任心的體現。

連請假都與責任心掛鉤,更何況朋友圈被公司徵用呢?

評估企業文化,不能只看公司管理的規范性,更要看員工的滿意度及歸屬感。如果無法做到真正的「以人為本」,很難激發員工的積極性,而失衡的企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會制約企業的快速發展。

遇到朋友圈被公司「無償徵用」

怎麼辦?

 1、 換位思考,主動出擊

小江在餐飲業做服務員,每天面帶微笑招呼客人,點餐時要留意客人的飲食習慣和喜好做好記錄,下班前要做好班組複盤日誌,每週還要至少發一條朋友圈給公司做宣傳。她覺得公司要求多多,幹得憋屈,跟家人說想離職。

父親告誡她:「無論發生什麼事,永遠不要鄙夷你手中的工作,如果遇到一位好老闆,一定要忠心地為他工作;要是擁有一份好工作,必須把它當成你生命的全部。」

小江聽了父親的話,踏實勤懇工作,每週精心編輯美食推薦發朋友圈,時間久了,回頭找她訂餐的客人也多了,她還被評選上公司年度優秀員工。

古語說:「食君之祿,擔君之憂。」作為職場人,拿了工資報酬,就應該分擔領導的憂慮。學會換位思考,適時站在公司的角度去思考,面對業績的焦慮,挺身而出,主動承擔銷售任務,諫言獻策提出合理化建議。

以科學有效的業績考核辦法,緩解公司經營者對業績的焦慮,不但解決了朋友圈被強制公有化的問題,更充分體現了職場人的責任和擔當。

 2、 平和心態,境隨心轉

心態平和,學會境隨心轉,成長為內核穩定的職場人。遇事不慌亂、不對抗,清晰認知「硬碰硬」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

朋友圈被公司徵用,既然是公司的決策,或遵照執行或選擇離開,若選擇前者,就要境隨心轉,不要放任自己留在「受害者」的戲碼裡,要走出預設的劇情,理性的思考問題。

轉念間,可以借助公司要求試試朋友圈的流量資源,弄不好可以成為網紅IP,更何況,還能提高業務提成收入,一舉多得,何樂不為。

又或者,採用懷柔之道,曲線救國。我剛參加工作時,身價億級的老闆多次強調:「辦法總比問題多!」微信在開發時就專門設置了分組功能,不正是為了解決這類問題嗎?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分組管理,既執行了公司的要求,又維護了朋友圈的私人清靜,雖是下策,但不失為一種解決辦法。

 3、 價值觀差異,趁早斷舍離

我曾經面試了一位元候選人,應聘結構設計師崗位,他的勝任力與崗位需求匹配度高達90%,是個難得的技術人才,但最終公司拒絕錄用。

原因很簡單,在面試環節他一直在強調設計師的靈感來源於黑夜,期望申請彈性工作制。儘管他一再保證,每天工作時間絕對不低於8小時,公司也無法接受這種要求,更不提倡這種文化。

俗話說:「人各有志」。這個「志」在職業選擇上就是職業價值觀。選擇一份工作,公司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導向很重要,員工朋友圈公有化,這是公司對員工的管理要求。

若個人價值觀與此產生嚴重排他反應,一定要快速做出決策,趁早斷舍離,以降低沉沒成本。

電影《穿Prada的女王》中有句戲謔的話:「當你的個人生活化為烏有的時候,記得通知我一聲,這就意味著你該升職了。」

員工和企業之間靠的是價值連接,面對朋友圈公有化,千萬不要如臨大敵,理性分析價值取捨,做正確的事情,才是高情商職業化的體現。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