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被11所美國名校拒絕的大學聯考狀元,現在怎麼樣了?

sweet 2021/03/23 檢舉 我要評論

李泰伯,這個對很多人來說陌生的名字,後面卻有著一個鮮亮的頭銜——2010年北京市理科狀元。

這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戰績,但李泰伯的狀元頭銜曾一度蒙上過一層陰影。狀元年年有,被11所美國名校拒絕的大學聯考狀元,恐怕他是史無前例第一人。

11年前,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李泰伯以總分703分的高分奪得了北京市理科狀元。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時間媒體爭相報導這位元優秀少年。

但風光沒過多久,媒體的報導就從優秀少年變成了「高分低能」這樣的評價:

原來李泰伯除了參加大學聯考外,還申請了美國哈佛、耶魯等11所頂尖高校,無一所錄取他。

一時間「應試教育的失敗產物」、「書呆子」的帽子扣在了他頭上,還有人把他列進「大學聯考狀元高分低能案例大全」。在人大附中,李泰伯曾經參加過很多活動,當過學生會主席、參加「模擬聯合國」的選修課,這些都被解讀成「混簡歷」。

從「大學聯考狀元」跌至「被11所名校拒絕的失敗者」,面對這樣的輿論,18歲的李泰伯一時不知所措、也曾迷茫過,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氣餒,調整好心態後他開始了曲線救國。

他被清華大學代培一年,一年後,他以優異的成績如願進入香港大學,並獲得了64萬港元的獎學金。在港大學習一年後,2012年他申請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對方給了他全額獎學金,李泰伯轉學到MIT攻讀電子工程和電腦雙學位。

在MIT學習期間,他又拿到了去英國劍橋大學交換學習一年的機會,一年後以滿分績點拿到本科學位後畢業,繼續留在MIT攻讀碩士學位。

但在他申請去劍橋大學交流的一年裡,他有機會進入醫院學習。在那裡他第一次穿上了白大褂,目睹當地的兒科醫生如何安撫患者家屬情緒,把複雜的危重症解釋得清清楚楚。他還跟著完全陌生的專案組,前往非洲迦納的醫院。人滿為患的病房裡,他見過孩子在他面前停止了呼吸。

「全球健康」問題自此激發了他的興趣。他意識到電腦作為工具,能讓他更好地「治病救人」,而醫生這個職業可能帶來的成就感驅使著他。想要實現這個理想,意味著他要進行長達八年的專業醫學訓練。

他沒有再眷戀電腦行業不錯的前景和薪酬,而是立即準備投入一場長達8年的醫學訓練中。李泰伯申請了17所美國高校的醫學博士專案,其中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哈佛大學一半高校錄取了他。

2017年,最終李泰伯選擇全美醫學項目排名前二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理學雙博士項目的錄取。

這個雙博士項目國際學生的錄取率極低。全球不過10人錄取。進組第一天,他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了導師和同窗的合照。

醫學博士無疑是最辛苦、最難啃的博士項目之一,何況李泰伯還讀的是雙博士專案。雖勞其筋骨,但他直言對選擇無怨無悔無憾,

十年過去了,那個曾經被媒體貼上「書呆子」、「高分低能」的狀元李泰伯兜兜轉轉,最終走上了一條自己熱愛、無悔付出的道路。

今年28歲的他,雖然沒有像這個年齡的多數人一樣身在職場,但在海外讀博的他算是半個職場人,對老闆要負責、與同窗要合作、博士生也有自己的專案、論文要完成;而且他頂著「大學聯考狀元申請失利者」的標籤走了十年,其中的尷尬、意難平、苦楚到放平心態、找到自己的目標,是我們普通職場人少有經歷的。

李泰伯的這些經歷讓我看到了作為職場人可以借鑒的一些寶貴經驗。

對有格局的人生來講

逆商比成績更重要

李泰伯這些年經歷的失敗又何止「申請失利」這一件。對鋼琴有自信的他想加入鍵盤隊,但是第一輪面試都沒通過;簡歷改了10次還是沒有申請到心儀的實習機會;在MIT他想參加阿卡貝拉合唱團,結果因為沒人起調就不會照著譜子直接唱,當面被人拒絕,稱「我們需要更專業的人」;而競賽、研究過程裡的失敗就更多了。

「第一名」的頭銜保質期通常只有一年,十年來多少狀元被淡忘,但今天媒體還在關注李泰伯除了他的跌宕不尋常的經歷外,更主要的是他「逆襲」的人生。如果當初跌倒後的他就地躺平、甚至一蹶不振,現在也早已是被人淡忘的「泯然眾人」。而能夠逆襲成功,就在於李泰伯有著強大的逆商。

逆商(Adversity Quotient,簡稱AQ)全稱逆境商數,一般被譯為挫折商或逆境商。 它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社會學家統計過,在我們的一生中,絕大多數人都會經歷至少三到五次嚴重的危機。這種危機,既包括國家危機、行業危機,也包括個人危機。比如,夫妻關係或者親密關係破裂;行業消失,公司倒閉,被解雇被裁員;投資失敗,主要經濟來源受到阻礙;中年的時候遇到健康問題,以及懷疑人生的意義等。

這些挫敗和挑戰,有人在調整後心態後接受了新的價值觀、新的工作、新的家庭,開始了新的事業和生活,變得更加強大、幸福、快樂;有人身陷囹圄徹底崩潰,找不到任何新的出路,甚至結束自己的生命。

能救助自己的除了親人朋友的支援外,就是靠自己強大逆商。

在Paul G. Stoltz博士的《逆商》一書中,他告訴讀者逆商是一種方式和能力,完全可以通過練習轉變和提高。具體方法如下:

改變自己的認知

要想讓自己戰勝逆境,遠離絕望,我們必須學會客觀理性地為我們的成功和失敗找到正確的歸因。而不是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境況,讓自己覺得困難毫無解決辦法、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停止思想災難化

在面對逆境時,我們常常會把事情想得很糟糕。我們可以通過分心法——轉移注意力、運動等和重塑法——重新關注目標、自我渺小化、幫助他人等這兩種方法去停止思想災難化。

通過LEAD工具來掌控逆境、超越自我

L= Listen,傾聽自己的逆境反應;E= Explore,探究自己對結果的擔當;A= Analyze,分析證據;D=Do,做點事情。

當今社會

會講故事才是王道

當年申請失利後,李泰伯在博客上複盤:並非是自己軟實力不過硬,「自己申請失利,主要是申請文書表達問題,沒能很好的綜合展現自己。」

中學時期的李泰伯不僅是學霸,更是一個全方位人才,他的愛好很廣泛,喜歡畫畫、會彈鋼琴、愛聽莫札特的音樂、並且自己還會作曲。在學校,他身兼數職,既是班長,又是學校志願者的負責人,還任職校學生會和年級學生會主席,並且和老師們一起開辦了《模擬聯合國》的選修課,自己模擬聯合國的主席,他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

可是如此豐富的經歷卻沒有通過有效發聲讓名校注意到他,確實可惜。

「是金子總會發光」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經越來越不適用於這個高速發展、人才輩出的社會了。在資訊、資訊、媒體發達的今天,一個有才華、會講故事的人——其實也是擁有高超溝通技巧的人——更容易在生活和職場上獲得機會。

如何成為一個會講故事的人?這裡推薦大家讀讀安妮特·西蒙斯(Annette Simmons)寫的《故事思維》這本書。故事主題、情感注入、細節描述、建立素材庫講出自己的故事……各方面訓練提升後,能對我們的職場生涯大有裨益。

人要有不怕「繞遠路」的精神

從港大到麻省理工再到劍橋再到約翰.霍普金斯,如果沒有經歷這一圈,李泰伯也許不會找到自己想要救助他人生命去學醫的驅動力。在追求捷徑、彎道超車的當下,我們都希望自己能高效完成工作、即刻得到回報。但有時候人要繞一點遠路才能看清、遇到自己真正想要、想做的事情。

《JOJO奇妙冒險》裡有這樣一句話:「我在這場 SBR 大賽中,總是嘗試抄最短的捷徑走,但是最短的捷徑就是繞遠路,繞遠路才是我的最短捷徑。」時間和走過的路是對我們目標、能力、勇氣、選擇是否正確的最好的驗證。

而那些真正能夠闖出一片天的人,往往不是那些精於心計的算計去尋找捷徑的人,也不是一味退避膽小的人,而是認清目標後勇敢邁向前方、戰勝自己弱點的人。

在《人生的枷鎖》裡,毛姆說過:「生活的意義在於生活本身,而不在於你如何去描寫。」無論是「狀元」還是普通人,走好每一處順境和逆境,未來在前方自會備好果實等我們過去。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